“管道为业,四海为家,艰苦为荣,野战为乐”,是郭文立在输油管道建设上的真实写照。他和无数输油管道建设者一起,迎风雪,斗酷暑,战严寒,逢山凿路,遇水架桥,用血肉之躯建设了一条又一条输油管道,让原油源源不断地流向炼厂、码头、油库,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9月9日,记者采访了69岁的郭文立。
没当上工人 走出农家成为汽车兵
1946年8月,郭文立出生在河南省范县颜村铺乡郭麻口村一个贫农家庭里。他自幼刻苦读书,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聊城技校。1960年7月,在父母千叮咛万嘱咐下,郭文立独自一人去聊城技校读书。在学校里他发奋苦读,学到了很多技术知识,想毕业后当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。1962年6月,他将要毕业,但新出台的政策却使他当工人的想法成为泡影。政策规定:城市户口留城工作,农村户口回家务农。这一政策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他炙热的梦想上,让他很苦恼。寒窗苦读学多年,仍没有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,无奈的他只好回家务农。他是村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,邻居结婚写喜字、春节写对联,村里有什么大的活动要写通知、办板报,都找他。生产队也很器重他,让他当了会计。在村里务农4年,他感觉自己光长年龄不长本事,于是下定决心走出农家到外面闯荡,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1968年3月,正当郭文立准备外出闯天下时,征兵开始了,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当兵,并成为8191部队20分队的一名战士。新兵训练3个月后,他被分配到汽车连学开车。一起来参军的有很多人,自己能学开车,他感到十分荣幸。在随后的日子里,他刻苦学习,对教官讲的理论知识认真听、认真记,不懂就问。教官看他很爱学、悟性也高,也很乐意教他。试练时,他严格按教练的要求去做,规范操作,很快掌握了驾驶技术。考试中,他理论和实践均取得好成绩,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兵。
1970年,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入党不久,连领导找到他,让他到食堂代理司务长。尽管不舍得心仪的驾驶岗位,但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,他还是接受了,并表示,不辜负领导的期望,一定把食堂管好,让战友吃上好的饭菜。辗转各油田
四处奔波建输油管道
1974年,郭文立转业到江汉油田运输处。当时江汉油田正在勘探开发,职工们刚来时没有住的地方,就自己动手盖宿舍。盖宿舍很简单,只用4种材料:竹皮子、芦席、油毛毡和铁丝。用竹皮子将芦席一夹,铁丝一拧,上面再放上竹皮子,竹皮子上面放上油毛毡,压上几块砖,就成了宿舍。平时不下雨还好,一下雨宿舍里全是水,如果是晚上,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,鞋子也会漂起来。夏天宿舍热得让人受不了,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;冬天盖3床被子还冻得人难以入眠。
到江汉油田运输处报到后,处里便组织考试。郭文立成绩名列前茅,被安排开新进的吊车。从那以后,他把这台车视作自己的好伙伴,爱车如命,每天擦得一尘不染,经常保养,使车一直处于良好状态。他的车年年被评为“红旗车”,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驾驶员。
1974年3月,郭文立所在的运输队前去参加秦京输油管道建设,他随建设者一同到了北京大兴县施工地。到施工工地后,他们才知道这里什么都没有,就自己搭帐篷。当时,因为地理条件差,吊车开不进施工现场,郭文立每天开着解放牌卡车接送职工上下班,为职工送饭。输油管道全由人工完成,挖沟、焊接、埋管线全靠人工。挖沟很辛苦,运管线也很难,有些地方车辆进不去,职工人拉肩扛,把管线一一搬进施工现场。焊接好的管线,要用倒链一段一段倒进管沟里。职工按时下班很难,有时一干就到夜里12点。会战是家常便饭,不管晚上加班到什么时候,第二天还要按时上班。职工没有怨言,都卯足了劲,唯恐自己落后。尽早把输油管道建设好是大家的共同目标。秦京输油管道建设好后,他们又接到鲁沪输油管道建设的任务,便长途跋涉到了胜利油田的孤岛。让郭文立难忘的是1976年的春节。那年春节,为加快鲁沪输油管道的建设,指挥部提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,职工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奋战在鲁沪输油管道工地上。那天风特别大,他推开驾驶室门去吃饭时,用很大的力气才推开。他领到两个包子、一碗鸡蛋汤,便赶紧用大衣罩上,“如果不罩上,包子就会刮上沙土,蛋汤就不能喝了”。在工地上喝开水很难,只有吃饭时一人一碗,中间渴了,就去喝施工用的水。打开闸门,将铁锨冲一冲,用铁锨接上水就喝。最让人头疼的是那里的蚊子,工作时不管多热,都要穿厚厚的衣物,稍不注意,身上让蚊子咬得红肿一片,奇痒难受。
后来,郭文立又随管道建设队到广东茂名铺设管道。因那里经常下雨,给施工带来了困难,施工进度较慢。刚来时,他听不懂当地的语言,很难沟通,他也很着急。后来,他慢慢听本地人讲话,尽力去模仿,很快便能与当地人沟通,方便了工作。
郭文立参加了很多条输油管道建设,在辽河油田建设输油管道的经历同样让他难以忘怀。当时,他开60吨的平板车运送钢管和一些大型施工设备。因为辽河油田沼泽地多,车常常陷进泥水里,如果只是推土机、挖掘机,就开下来,让推土机、挖掘机拖着走出沼泽地;如果拉的是钢管,就要求援,用拖拉机去拖。有时距离并不远,可来回折腾,要用很长时间。有时早晨出车送物资,晚上还送不到,车陷得深,开不出,让他十分着急,吃不上饭、喝不上水更是常有的事。
1986年4月,他调到中原油田,被分配到物资供应处小车队当司机,一直为处机关领导服务,直到1999年提前退养。
当支部书记为居民做事受人赞
说起当胜利小区第十六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的事,郭文立说:“我从来没有从事过党务工作,恐怕辜负了站领导的期望,不敢接受这个任务。站领导给我鼓励,说我在供应处人缘好,有好的群众基础。既然领导如此信任,我便尝试着当了支部书记。”
为做好支部工作,他找来支部工作大全学习,到阅览室看《支部生活》《党课》等书,根据站上安排的工作,开展党支部活动。他不嫌麻烦,经常到党员家中,嘘寒问暖,帮助党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,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,就向站领导反映,请求帮助。因此,老同志对他十分信任。有老同志要回老家探亲,就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他保管。他也十分热心,经常到家里查看,给回老家的老同志报平安。
邻里常因鸡毛蒜皮之事引起一些矛盾,他听说后,主动去调解。前不久,同一栋楼的两户人家闹不愉快,一楼住户说,二楼住户的太阳能安装在楼上的排气孔上,影响排气,家里有异味。二楼住户说,一楼住户的石榴树过高,影响了采光。他听说后,楼上楼下听意见。他劝二楼住户,把排气孔堵死,气体无法排出,造成居民家中有异味,要以全单元居民的利益为重,尽快把太阳能换位置。二楼住户感到自己家的太阳能确实影响了大家,第二天便找来工作人员把太阳能换了位置。他又到一楼劝说住户,让其修剪石榴树,不能影响二楼采光,要离开二楼窗户2米以外。一楼住户也对石榴树进行了修剪,两家和好如初。
采访结束时,郭文立对记者说:“做好支部的工作,就要不怕跑断腿、不怕磨破嘴,真心实意为大家做事,大家才会信任你,才会支持你的工作。”